|
各有关单位:
现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产业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落实实施。
2014年9月15日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产业经济规划
为切实落实《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为《总体方案》),明确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试验区”)产业经济发展目标、重点、布局和任务,编制《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产业经济规划》(以下简称为规划)。
规划范围为28.78平方公里自贸试验区范围。主要包括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同时考虑溢出效应和区内区外产业联动发展。
规划期限为2013-2015年。重点落实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的经过两至三年的改革试验,力争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总体目标。
一、自贸试验区产业经济发展现状
自贸试验区是在上海综合保税区(本规划在涉及2013年9月29日之前时段区域现状描述时,仍统一称为“自贸试验区”)基础上设立发展的。它是我国发展最为成熟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之一,经济规模、功能拓展、业务创新及企业集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为新一轮产业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近年来,面对全球经贸投资规则体系重塑的外部环境,传统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升级新阶段。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区域转型升级发展带来新的战略机遇和新的更高要求。
1、综合经济实力雄厚,在全国特殊监管区域中领先优势明显
自贸试验区是上海乃至全国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前沿窗口,经济规模大、业务功能丰富、综合实力强,在国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具有突出领先优势,在上海“四个中心”建设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2013年,自贸试验区经营总收入达到14424.44亿元(是上海市各类开发区中唯一达到万亿元的园区),完成工商税收475.77亿元,占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52%;进出口总额1134.33亿美元,分别占全市的25.7%(其中进口额占35.4%)和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16%(其中进口额占24%);商品销售总额12373.4亿元,分别占全市的20%和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52%;毗邻的外高桥港区和小洋山港区集装箱吞吐量3058.5万标箱,保持世界第一;浦东国际机场的航空货邮吞吐量291.5万吨,保持世界第三。
2、贸易航运功能突出,新型功能业务发展迅速
自贸试验区围绕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国际贸易、现代物流、加工制造、展示交易、航运服务等产业初具规模,保税贸易平台功能和国际航运枢纽功能基本形成。同时,自贸试验区充分利用政策资源优势,功能业务不断拓展、模式不断创新,国际贸易结算中心、离岸贸易、融资租赁、期货保税交割等创新业务功能深入拓展并形成规模,国际中转集拼功能、亚太营运商计划、全球维修检测功能开始创新突破,启运港退税政策落地,保税船舶登记等业务启动试点。
|
|